如今,新能源行业发展迅猛,其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激增,新能源招聘职位增速达64.4%,远高于全行业的10%
新能源车企,是汽车、互联网、信息通讯等行业融合的产物,为很多互联网职场人提供了新的择业方向,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求职赛道。
从互联网“挖墙角”,车企的人才拉锯战
小文是某新能源车企的一名HR,最近,她正为了招人发愁。
近年来,新能源车企岗位需求量激增,尤其是技术岗(开发工程师、算法工程师等)常年处于招聘状态,很多紧缺人才需要从互联网行业挖来。
“越来越多互联网人,哪怕主动降薪,也要向新能源车企转行。”
小文曾面试过一个算法工程师,跳槽后薪资下降了百分之二十,即便如此,也依然争取入职机会。
新能源汽车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,是蓝海行业,正享受着时代红利,就像早期互联网行业。
向阳生涯认为,高端人才的行业转型,要以职业规划为纲领,如果新行业能获得个人商业价值的较大突破,那就是可尝试的职业机会。相比实实在在的职业生涯发展,暂时的薪资牺牲,也是可以接受的“学费”。
行业文化本质不同,同岗位也需主动适应
作为一名技术人员,阿源从某头部互联网大厂跳槽去了新能源车企后,转行做起了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。
提及原因,阿源表示在新兴行业能学到更多东西,接触到当下最前沿的技术,具备更大的成长空间。“刚来公司,学习和接触的东西,都是我之前从未了解过的,眼界一下就打开了。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岗位。”
此外,与其他行业相比,新能源车企对于互联网人来说转行成本更低。新能源车企的大量岗位,与互联网行业共通,这给互联网人转行带来极大便利。
尽管岗位相似,但两个行业之间仍旧存在壁垒,互联网行业文化与汽车行业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,完全是两套体系。
比如,互联网公司更注重员工的创新精神,追求快;而车企试错成本高,更注重规划和细节,每个环节都需要按部就班。
这种工作模式,自然影响到公司的企业文化,面对环境转换,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。
如今,阿源跳槽已经三个月了,“来到另一个行业,虽然氛围不太一样,但及时调整后,我觉得我成长了很多。”问及今后的就业规划,阿源表示还是会继续留在新能源车企。
向阳生涯认为,这个案例是典型的“换行不换岗”,转型风险更低一点。但行业的不同,文化终究不同,职场人需要主动适应新行业,不要以固有的习惯节奏去面对。
切换赛道的红利vs职业转型的风险
童童曾是一家互联网独角兽企业的市场主管,在看到互联网赛道的职业发展瓶颈后,为寻求更好的发展,她不惜降薪跳槽去了某新能源车企。
入职后,童童发现自己并没有变得更轻松,相反工作更忙,压力更大了。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高速增值期,市场竞争激烈,童童说“必须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动作,快速采取动作回应,根本停不下来。”
虽然工作压力增大,但童童并不后悔跳槽的决定。童童的努力,也带来了相应的业绩回报。目前她带着近10人的团队,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。
“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潜力很大,这正是一个入行的好时机,我相信潜在的红利最终会回馈到我们每一个从业者身上。”
行业的发展浪潮总是此消彼长,当互联网行业的红利时代褪去,新能源车企轰轰烈烈的入场,逐渐立于潮头,也让众多面临发展瓶颈的大厂人有了新的选择方向。
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,新能源车企也需要建设好更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,共迎下半场的挑战。
向阳生涯认为,新能源行业如同刚入水的海绵,正处于人才吸收期。
对于组织方,在大量吸收人才的同时,如何科学选用育留,需要以
职业规划的思想高度,保证人岗适配性;
对于职场人,进入新兴行业,也不代表高枕无忧,还是要时刻保持竞争力,紧盯行业新变化,提高不可替代性,以防备未来的下行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