忙忙碌碌的,高考第一天就快结束了,今年的报考人数突破了1200万,再创历史新高,毫不夸张地说,一分足矣让孩子甩开成千上万的同龄人。
考场内,孩子在前线浴血奋战,考场外,送考家长们热火朝天地谈论着志愿填报:今年有21个专业上新,925个专业被裁撤,人工智能专业的风很大……
不少家长关心专业的就业率,也有家长认为热门专业就是好专业,那么,好专业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?
热门专业的“生”与“死”
近些年,热门专业的撤销越来越普遍。
在2015到2021年的7年时间里,公共事业管理遭到90所大学撤销,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遭到84所大学撤销,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遭到76所大学撤销。
不少毕业生吐槽,热门专业读着读着成了“天坑”专业,所学无所用,处境很尴尬。
毕业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刘禹发现,泛而不精的管理学科并不被人力市场买账,企业HR明确告诉她,“更想要文秘或中文专业。”刘禹称,即使是考公,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报的岗位也非常有限,要么就是“三不限”岗位,竞争激烈。
对此,华中科技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的专家分析,“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核心竞争力不强,就业方向不明确,缺乏不可替代性。”
昔日的热门专业为何由盛转衰?根据
高考志愿规划师向阳君多年从事高考志愿咨询的经验分析,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:
1.供大于求。
一方面,社会及产业的发展趋势变了,市场不再需要那么多相关专业的从业者;另一方面,院校扎堆办学导致相关毕业生泛滥,市场没有那么多岗位给到他们,就业机会减少,就业压力增加。
2.办学实力弱。
从院校的角度来说,多一个专业布点,就多一份生源,而生源的多少则意味着办学经费、办学资源的多少,因此,每年专业申报的时候,有的高校动辄申报十几个新专业,甚至只将原有专业换了个马甲也算新专业。
既无科学规划又无足够的师资和教学条件,这势必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竞争优势。
3.就业率低。
以上两点共同作用,相关毕业生的就业率跌破“生死线”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而在大学扩招背景下,专业的设置有一条硬指标,对于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%的专业,院校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