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阳生涯的生涯规划师对毕业时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的具体情况,进行了归纳分析,结果如下:
1、家里人要求学生必须在广州等大城市找工作和发展,学生本人之前想去的一家单位在三线城市。一直没有在一线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。
2、一直积极找工作,要么投的简历没有回复,要么面试了也没回复。
3、一直在备战公务员考试,从国考、省考再到市考,但一直未果。
4、个人的毕业论文等方面的学业存在问题,影响了求职。
5、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样的工作,随大流,因此求职的各项准备都不足。
6、想在家乡找事业单位或大型国企,或者是等待家里的安排,所以一直不找工作,就算毕业了,还是等下去。⑦想进入一个和自己专业完全不同的领域,但自己的技术能力还达不到招聘要求。
7、不满意条件和待遇,个人对工作的期望值很高。
8、一直采取广泛网投的方式进行求职,求职方向不明确。
将上面的情况稍加分类,便可以得出毕业时没有落实工作的几类情况:
1、求职目标很局限,如只考公务员;
2、大学积累确实太少,与求职目标本身的要求有差距;
3、求职准备不足,无论是简历还是面试,有的甚至连学业都存在问题;
4、求职定位不足,海投海面,石沉大海;
5、依靠家里的资源,等待机会出现;
6、其他一些让人难以忍受但必须接受的因素。
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都没怎么提及就业形势不好对找工作的影响,而更多地归因于自己,这样的心态挺让人感动的。毕竟开始改变、积极起来是个好兆头。以前不积极,以后可以积极一些;技巧不够,可以去培训;家人老干预,你可以尝试沟通并坚定自己的想法;定位不好,可以慢慢弄清楚……大学里有些人遇到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,接下来可能就一直消沉,并总说我不努力是因为我不喜欢这个专业;有些人大学4年都过得十分积极,参加活动积极,投入实践积极,学习也积极,但就是不知道该找什么工作,总觉得都要试试;也有些人在大学里要死不活地过着,学习不落下,其他的也凑合,大学快要过去了,似乎才开始发现自己没什么竞争力……这里不排除的确会出现毕业生供大于需的可能性,但这并不足以成为大学生恐惧未来,不努力、不行动、不坚强的理由。对此,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小故事:
H是一个农村姑娘,小学毕业,家庭条件十分一般,从18岁就开始在广州做保姆,到2011年就13年了。期间,她做过月嫂、钟点工、保姆,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,考了育婴师证,学会了粤语,并经常留意家政市场动态。从初级、中级,再到现在的高级,工资越来越高,甚至超过了刚毕业的研究生。2011年底,她有了新的想法,开始思考要不要回家乡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政公司。她怀揣着梦想和多年来在广州攒下的积蓄回去了。凭借她多年对家政服务的知识累积、对梦想的坚持、对目标的勤奋付出,不久后她的公司已经步入正轨,开始有了一定的客源。
他都没读过大学,没学历、没背景,他连选错一个大学专业的机会都没有,他连什么叫“对口专业”都不知道……他想要的是那么真实,刚开始的时候甚至很多人都看不上他。
现在的大学生,有些人听到保姆工资比应届大学生工资高时,还挺愤懑和不解。因为他们不了解别人的付出和艰辛,他们也没有好好想想:大学四年自己追求了什么?付出了多少?自己的价值在哪里?到底值多少钱?就算“就业难”三个字老是被无辜地摆出来,但也不能怨天尤人。何况大学教育不是职业教育,不是技能培训,我们要获得的是为人处世的境界。